一
我1985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我不属于“聪明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下的笨功夫。2005年我被泰山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录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给了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机会。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在文史类杂志发表了理论文章,跟随蒋铁生老师做泰山区的文物普查、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国情调查,不断地跑田野、做课题,终于使我明白,历史研究不仅局限于书斋,更应该是文献与田野的结合。
2009年,我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跟随国内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唐力行先生攻读学位。求学6年,奠定了我的学术研究基础。我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了上海市地方高校学术新人培养计划项目、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项目;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二
2015年夏天,我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和上海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母校任教。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我也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指导学生参加讲课比赛、“挑战杯”大赛等。2018年,我参与指导的学生在第六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山东参赛高校中唯一的一等奖。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述历史技能,我主动跟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联系,多次培训学生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国情调查,几十名学生因为表现优秀受到了表彰。口述成果“新中国土地合作化问题口述”申报参加山东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三等奖。
我曾担任2016级历史学专业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两个班68名学生,有35名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18名学生被录取。我也先后被评为第六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十佳优秀教师,荣获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三
教学之余,我的科研工作也不断呈现新亮点。专著《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被评为山东省第三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新中国70年评弹书目传承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我也获得了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等。
《泰安市伊斯兰教志》编纂是我入职后的第一个服务社会项目,这部志书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地级市层面上的首部志书。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中国宗教》刊发了书评。“泰安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坐落于常家庄社区,开展后获得了极大反响,中央巡视组、中央统战部、山东省委、省委统战部以及泰安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莅临考察指导。
截至目前,我主持设计了泰安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泰西回民抗战记忆馆、岗上村红色记忆馆、梭庄小学红色展厅、泰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含三园一馆)、岳庄红色展馆。另外,还协助市、区统战部门设计红石榴公园2处。
2020年我被破格评为教授,入选“泰山学人1958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022年又晋升为三级教授,先后被聘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成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评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近2年开展各类讲座20余场。
四
从教8年,我有5点体会特别想告诉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们:
第一,要勤奋,少年辛苦终身益,莫向光阴惰寸功。历览前贤,多由勤奋而成功。大学二年级时,我关注到我们村里的历史人物金茂岳,在蒋铁生、聂立申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相关文章的撰写。多年前的勤学多问,成就了今天的我。
第二,要钻研,“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学术研究只有找准方法,努力钻研,勇于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给学生劝学,给他们介绍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好学问,只有做好了学问,才能把学问用到实处。
第三,要坚持,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自2012年开始发表评弹方面的文章,到2020年申报国家课题时,8年中积攒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成果。从关注金茂岳的故事,到2019年以金茂岳事迹为主线建设岗上村红色记忆馆,跨越了十七个年头。对于发现的资料线索,要“一日看三回,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第四,要致用,司马光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是历史学科追求的目标。我所从事的评弹书目传承研究、陈云文艺思想研究,能够为传统曲艺的保存发展传承提供一定的镜鉴。区域民族宗教研究成果,也全部都用到了实际工作中。我所布展的9个主题展馆都是在研究基础上,以公开发表的成果为支撑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原创性论断,围绕这个论断,我不断探索,先后获批了3项省、市级项目。我主持设计布展的泰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去年已列为省级基地。山东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十大行动,我几乎全程参与了泰安市的十大行动。
第五,要会通,朱熹说“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读书和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我们应该会通的开展工作。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高等教育整体运作的基本元素。青年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耕耘的同时适当兼顾其他方面,打通壁垒。会通后的各项工作,自然就如臂使指。
要勤奋、要钻研,要坚持,要致用,要会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出人出书走正路”。这句话是陈云同志对评弹艺术说的。我认为这句话放到整个文化工作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引导更多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