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时,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对此,我们有深刻体悟,也深受鼓舞。党的十八大以来,外国语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组织实施“三十六计”,狠抓立德树人载体、渠道、手段集成建设,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性推进“德育系统工程”,努力搭建“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大厦”的“四梁八柱”,着力构建“大育人”体系格局,取得积极进展。
一、育人“三十六计”的内涵主旨
育人“三十六计”是指“三十六个育人”,主要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党建育人、党史育人、防疫育人、书香育人、制度育人、节日育人、就业育人、学风育人、科创育人、公寓育人、导师育人、劳动育人、运动育人、文艺育人、环境育人、榜样育人、朋辈育人、校友育人、家校育人、评价育人、法治育人、安全育人、生态育人、军营育人、档案育人、跨境育人等。
通过实施“三十六个育人”,旨在应变局、顾大局、开新局、拓格局,不断探索完善课内外协同发力、校内外一体推进、全时空全场域“永动机式”的“四全育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立德树人各方面工作高效率协作、高标准实施、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水平和效能。
二、育人“三十六计”的形成过程
育人“三十六计”工作思路和做法的形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历史实践发展过程。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国内教育界,大家普遍耳熟能详的是“三育人”的概括提法,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在办学实践中较早创新性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思路,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思路逐步得到了教育部门和高校同仁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之后,我校从2012年开始,先后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创新提出并实施了“德育系统工程”及其“升级版”,很快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兄弟院校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教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扩大了学校影响。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确定下来。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十大育人”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遴选确定了两批试点单位(共8个试点区、25所试点高校、92个试点院系)。
2012年以来,外国语学院在德育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并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逐步由最初的“三育人”拓展到“四育人”“五育人”,乃至目前发展推进到了“三十六个育人”的思路和做法,使我院落实“德育系统工程”的举措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具体化。其中,我们在全校较早提出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党建育人”“防疫育人”“党史育人”等大多数表述论述,并自觉付诸实践探索。
三、育人“三十六计”的实践逻辑
育人“三十六计”是我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路举措的总体设计,是构建“大育人”体系的“四梁八柱”,是落实“德育系统工程”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四全育人”是催生“三十六个育人”的理论依据和法理支撑;“三十六个育人”是贯彻落实“四全育人”理念要求的具体措施和行动,是我校“德育系统工程”在我院层面落地见效的可喜成果和产物,是我院多年德育实践做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一言以蔽之,“三十六个育人”是“四全育人”和“德育系统工程”实施路径的细化和具体化,是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是铸魂育人的有效立足点、依托点、切入点和着力点。
诚然,贯彻落实“四全育人”基本原则和“德育系统工程”的措施路径绝非仅限于“三十六个育人”而已。立德树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在“四全育人”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对构建“大育人”体系不断进行深化拓展和丰富完善,进一步构建形成“36+”育人大体系大格局。通过实施“36+”育人,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勇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立足本职、岗位育人意识,提高通力协作、协同育人能力,践行“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理念,增强立德树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同奏用心育人“交响乐”,共谱用情育人“协奏曲”,形成立德树人强大合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