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扣“点线面”,积极推动学院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提质增效,着力建设“红色物电、活力物电、科创物电、温馨物电”,总体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聚焦三个“点”,理论武装入脑入心
一是聚焦领导干部这个核心点。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班子自身的理论武装,把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途径,引导广大师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二是聚焦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点。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院党委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学院现有4个党支部,4个党支部书记均是博士研究生和业务骨干,能够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
三是聚焦共产党员这个支撑点。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党员是重要的一环。基层党组织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大事来抓,同时,广大党员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敬业奉献,既当好事业发展的带头人,又当好师生员工的贴心人,还当好政策宣传的指引人,让党员成为一面面旗帜,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展中凝聚强大力量。党员博士高志刚带头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与山东凯普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500平米的集研发、中试、生产、应用与人才培养的校城融合、产学研基地,设计完成了全球首台全自动光纤拉锥机样机的制备,获批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辅导员范霏霏获讲党史优秀短视频比赛省级一等奖。
突出三条“线”,基层党建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支部作用发挥这条保障线。推进党支部评星定级,开展党员教育管理“三化”(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行动,指导督促各党支部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断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互融共进。物理系党支部立足物理学科属性和教师教育特点,推出“格物明理 红心育人”品牌,彰显“两代师表一起树,红色基因代代传”的使命担当;电子通信系党支部作为承担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硕士申报重任的泰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党支部,推出“头雁”品牌,彰显“人人都能当头雁,个个都能作表率”的领航风采;物理电子学生党支部推出的“红青年”品牌,通信工程学生党支部推出的“红电波”品牌,均彰显了学生党员“一颗红心永向党,青春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是突出事业发展这条生命线。建立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两个议事决策事项清单,扎实开展议事规则“记实推进”行动。制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议事范围和程序,凡属我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学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实行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凡是涉及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问题,都能够征求党支部书记意见。
三是突出红色引擎这条活力线。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申报建设,找准着力点,寻求突破点,做实做细做强党建工作,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好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建和业务“双向提升”。
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学院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学校重点学科,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拥有省级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33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53%,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国家“万人计划”2人,“双师型”教师23人,泰山学人1958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才俊6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光电信息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微纳激光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孙梅、宋倩倩先后获得山东省第五届、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耿继国、郭娟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赛区二等奖、山东赛区一等奖。另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柔性引进中科院无人机技术与应用专家团队,聘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首届基金委“优青”张晗教授为特聘教授。
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绿色合成与功能材料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云计算与智能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以及学院现有的49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学院教师主持各类纵向研究项目59项,总经费166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到账经费逐年增长,最高达1023万。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发表各类论文125篇,其中SCI论文50篇。肖静博士的《新型有机光电子器件结构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时,学院教学成果也收获颇丰,五年来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3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组织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赴泰安市县市区中学和新疆喀什地区开展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组织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赴企业开展专业见习,在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18个。40名学生赴澳门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访学。
借助高水平科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学院的一张闪亮名片。2018年至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共获国家级荣誉79项(其中,一等级1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5项)。获得省级奖励993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199项,二等奖320项,三等奖468项)。特别是近期,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屡创佳绩,荣获“挑战杯”“蓝桥杯”国赛二等奖、“互联网+” 国赛铜奖,获奖质量和数量取得新突破。2023年4月,学院3名学生荣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双创之星”荣誉称号;2名学生通过科创比赛获奖项目成果落地,并创立科技公司,开创了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河。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14期“强国一代”栏目用5个版面专题呈现学院“中京承泰”项目团队创新创业事迹。
抓实三个“面”,铸魂育人锦上添花
一是抓实全体师生这个覆盖面。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旗领航、格物明理、走在前列、特色鲜明”的奋斗目标,面向全体师生,不断延伸党建工作“触角”,不断拓宽党建工作覆盖范围。对标对表基层党建“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广大师生的凝心聚力作用,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盯学校“三金一红”新时代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把团建纳入党的基础建设,不断创新课程思政育人第一课堂,激活社会实践育人第二课堂,丰富网络文化育人第三课堂。紧盯学校“三大攻坚战”,以学校“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主线,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以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为重点,围绕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示范地”、教育评价改革“先行地”,应用型硕士培养“新高地”,立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物理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校企合作招生方向实际,突出“新工科”和“教师教育”两大板块,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积极培育高端成果,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紧盯转型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物理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分制改革、大类培养、产教协同育人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通识学科训练,推进“工学并举”,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抓实家校共育这个辐射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有所缺失、不完整的。从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来看,家庭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坚持以学院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党建工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发挥党员在家校共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集聚多方面教育力量,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一方面,结合重要时间节点,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召开线上家长会,汇报学生生活学习情况,通报学院人才培养重点工作,特别是疫情常态化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毕业生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日常学生管理,对存在家庭困难、心理疾患、突遭变故、学业预警、严重违纪等问题的重点人群,及时建档予以重点关注,并和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掌握重点学生的思想变化,共同做好学生培养教育工作。
三是抓实学院文化这个影响面。学院党委把学院文化看作是一个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用伟大的建党精神引领学院文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办公、教学场所,建设党建文化长廊、院史展、“青春向党·科创报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风景这边独好”考研光荣榜、“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事迹展,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另一方面,坚持“物电并重、理工融合”,注重加强育人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头雁奋飞雁阵随的红色物电,踔厉奋发正当时的活力物电,逐梦奋进创青春的科创物电、团结奋斗一家亲的温馨物电”,并凝练形成“红色物电、活力物电、科创物电、温馨物电”党建品牌和“做永不停歇的追光者”德育品牌,建设“物电之光”微信平台,积极推进“三全五育”,突出“全环境育人”,营造人人承担育人职责、时时都是育人机会、处处成为育人场所的良好氛围。